“跟投機制”發揮制衡效用 7券商科創板跟投浮虧2429萬元
- 2019-11-29 15:53:00
- 五月 轉貼
- 2947
作為科創板的一項制度創新,“保薦+跟投”模式打破了券商以往“只薦不保”的業務格局。而隨著幾只科創板股票的破發,部分券商跟投已出現浮虧。截至11月28日收盤,有7家券商的科創板跟投浮虧總計2429萬元。
對此,一家大型券商的另類投資子公司負責人表示,對試點注冊制的科創板而言,破發是市場化定價機制下各方博弈的正常結果,由此,跟投機構的浮虧也是未來市場運行中的常態。只有經歷過賬面的盈虧起伏,跟投機制的激勵約束作用才能真正顯現,并倒逼保薦機構更多地從投資者角度去優選標的、推動價格形成,提升保薦質量。
7券商科創板跟投浮虧2429萬元
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陣營已擴至56家。以11月28日的收盤價計算,這些科創板股票為保薦券商合計帶來的跟投浮盈逾16億元。
但就具體個股來看,56只科創板股票還是難免分化,其中有11只股票的最新價格較發行價仍有100%以上的漲幅,但也有7只股票破發,其對應的跟投券商合計浮虧2429萬元。這7家券商是中信建投、瑞銀證券、海通證券、英大證券、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和招商證券,單家券商的跟投浮虧額在60萬元至700余萬元之間。
作為一項創新,科創板設置了“保薦+跟投”制度,明確保薦機構的跟投比例為上市公司新股發行規模的2%到5%,鎖定期兩年。對保薦機構來說,如果上市公司的發行定價偏高,在跟投后遭遇破發,就有可能承擔一定的虧損風險,甚至成為業績增速的重要變量。以天津的1家科創板公司為例,發行價為66.68元,招商證券投資有限公司跟投近90萬股,如以11月28日收盤價58.80元計算,則跟投持倉已浮虧700余萬元。
“跟投機制”正在發揮作用
雖然目前券商跟投的浮虧額相比浮盈來說并不算大,但對單家券商的另類投資公司來說,已經產生了一定制衡效用。
前述券商另類投資子公司負責人表示,市場的短期起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跟投機構的階段性財務表現。通過資本約束方式,可抵消發行人與主承銷商之間的利益捆綁,推動券商提高自身的資金實力、研究能力、合規風控能力,這是對過去“只薦不保”的一種糾正。
“券商跟投子公司手里的股份要鎖定長達兩年時間,所以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尤為重要。”某頭部券商的投行業務人士表示,在科創板的實踐中,整體來看已實現了監管制定跟投制度的初衷。即保薦機構在挑選項目以及推動價格形成時,肯定會從投資者角度考慮選擇更優質的上市公司,并盡量以更合理的價格發行。
“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的制度。”有業內人士指出,跟投制度的制衡不僅來自于資金方面真金白銀的得失,也來自于市場各方對券商聲譽的評價。而待全社會形成了券商聲譽評價體系,或許跟投制度又將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
制度創新環環相扣
跟投機制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有業內人士提出,科創板的“保薦+跟投”是適合中國證券市場的制度安排,應長期堅持。為確保保薦機構獨立履行好保薦職責,科創板在制度設計中已經從業務隔離、信息隔離、風險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相關規定,市場沒必要過度擔心“保薦+跟投”的利益沖突問題。
事實上,科創板引入的跟投制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成系統的整體方案的組成部分。在這個整體方案中,每項制度創新都環環相扣。
長期以來,A股市場作為以散戶為主的市場,體現出“交易型”、“短期型”和“資金推動型”的特點。機構投資者未能在挑選企業和定價上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而投行此前只負責做“通道”賺取手續費。在這種情況下,監管機構被迫擔負起挑選企業、指導定價和控制節奏的責任,市場主體的作用始終沒有充分發揮。
試點注冊制后,新股不再是稀缺資源,新股溢價正在逐漸消失。在此基礎上,強制券商跟投將改變投行原有的“通道”模式,可提升投行競爭力。
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核心是建立與市場主體“責權利”相匹配的機制。“保薦+跟投”機制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將保薦機構與發行人的質量和經營狀況綁定在一起,成為減少IPO市場行政擔責的抓手,有助于使投行成為資本市場的主角,讓市場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來源:
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