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銥星的第一個電話……
- 2019-12-11 09:30:00
- 木子 轉貼
- 5789
一小批人的小規模失敗
如果我們打開1998年的航天大事記,會看到一個里程碑性質的事件,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商業低軌道移動通信系統——銥星系統——投入運營并且打通了第一個電話。
也就是在這一年里,三個第一代低軌道全球通信衛星系統——銥星( 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和軌道通信衛星(Orbcomm)——一起展開了高密度的發射:銥星發射了40顆,全球星發射了20顆,軌道通信衛星發射了18顆。實際上,銥星是從1997年開始發射的,1998年星座部署基本完成。全球星則是在第二年完成了部署。軌道通信衛星的第一代星座同樣是在1997年開始發射,1998年進入發射高峰,到1999年建設完成。
一時間,星座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前景激動人心。特別是銥星的運營者聲稱,要服務于那些“付錢不看賬單”的土豪,這樣的“錢”景,讓多少人羨慕嫉妒恨。
但后來的事情卻讓老航天們記憶猶新:這三個星座先后申請破產保護。先是銥星在1999年8月;隨后,是軌道通信星座,時間是2000年9月;2002年2月,全球星也未能幸免。三個星座在商業上的失敗,也導致了第一批低軌道互聯網接入星座偃旗息鼓,無論“天橋”還是Teledesic都被放棄了。
在那場商業熱潮過去20年之后,這三個衛星系統經過重組,總算活了下來,并且紛紛開始發射第二代星座。不過,三家運營商再也沒有了當初的那些豪言壯語,而是踏踏實實地經營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市場。
下一代銥星通信衛星
那么,今天的商業航天的人們,又怎么看待這20年前的教訓?
三個星座的失敗給衛星通信產業界帶來了很大震動,但其他業務的發展很快讓人們淡忘了這件事。在這20年里,衛星通信行業總體上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勢。衛星電視直播產業覆蓋了所有的發達國家和相當多發展中國家。直播衛星數量和頻道數量大幅度增長,成為全球航天產業中的主要部分,也促使航天產業成為一個年營收超過千億美元的、不可忽視的經濟部門。衛星互聯網接入逐漸成熟;高通量衛星異軍突起,容量上以一當十、價格上直逼光纖,讓衛星通信直接進入了消費市場。人們對帶寬的需求不斷攀升,促使Ka頻段迅速商業化,并且成為高通量衛星服務的主力。動中通衛星終端從概念走向了成熟產品,大幅度拉低運動中衛星通信的服務價格,惠及了穿行在世界各地的航船與飛機。
2007-2016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狀況。產值從2007年的1220億美元到2016年的2610億美元,10年間增長約2 倍。
數據來源: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發布的《2017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
這些成績的取得,讓20年前那一幕看上去不過是一小批人的小規模失敗而已。
事情真的有這樣簡單嗎?
當三大星座的教訓過去20年后,人類又一次迎來了小衛星星座的大爆發。這次的星座規模遠勝當年,僅僅一網(OneWeb)星座就要發射將近900顆,波音星座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座規模要大一個數量級。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同樣不甘落后,兩大航天集團和部分民企紛紛提出了百余顆乃至數百顆衛星星座的概念。數十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已經算是保守計劃了。根據加拿大北方天空研究公司(NSR)的調查, 世界上已經提出的互聯網接入星座方案超過20個。如果所有這些星座都按照計劃進入部署階段,那么至少要發射8600顆衛星。如果按照這些方案的上限來部署,則一共要發射24000顆衛星! 相較之下,無論從投資規模還是星座數量上,1998年的那場熱潮實在是毛毛雨。
這一輪新的小衛星熱潮不但涌現出大量通信星座,遙感星座也成為新寵。這主要得益于立方星概念的成功以及遙感相機小型化。記得在世紀之交,美國軍方打算研制部署一個覆蓋全球的高分辨率偵察星座“未來成像結構(FIA)”,卻因為技術難度太大而告終。如今,商業企業已經可以用更少的錢來建設一個性能相當甚至更好的星座了。因此,我們看到了“鴿群”星座的發射,也看到了“吉林一號”、“高景一號”的興起。還是根據北方天空公司的統計,商業航天獲得的很大一部分風險投資,都給了遙感星座。
所有這些星座,未來發展之路能避免重蹈覆轍嗎?
人們或許有理由持樂觀態度:互聯網接入、物聯網、在線消費和娛樂……可以為互聯網接入星座提供豐富的客戶基礎。實際上,作為一網星座的商業先導,O3b星座已經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一網星座本身已經得到了商業界的廣泛支持,成本和進度控制也做得不錯。發起人格里格·維勒(Greg Wyler)充分吸取了銥星的教訓,制定了直接面向手機、平板等個人終端用戶的服務模式,預期價格也是合理的。另外,無論銥星、全球星還是軌道通信,也進入了盈利通道,前景看上去不錯。
那么,其他人是否也能做到這樣思路清晰和腳踏實地,決定了他們的業務能不能成功。我們曾經撰文痛陳小衛星產業的大躍進,也曾詳細探討小衛星星座如何才能取得成功。然而不顧市場現實、不考慮用戶基礎,貿然吸引政府投資推進星座建設、大搞“XX一號”的行為,依然屢見不鮮。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但人類總是健忘。因此,我們不得不用20年前的這段歷史,來提醒業內,每逢大事,是否應三思而后行。
我們的闡述從銥星開始,所以這里還是要回到銥星。在這20年里,銥星走過了一條在艱難中掙扎、并不容易的起死回生路。
銥星在1999年申請破產保護之后,實施了債務重組,組建了新的銥衛星公司。這家公司放棄了追求土豪客戶的商業模式,把營銷對象轉向了比較靠譜的美國政府。而美軍部署在海灣地區的大量部隊面臨著通信上的困難。因此美國國防部與銥衛星公司簽訂了一個兩萬用戶、7200萬美元的“包年”合同。這個合同讓銥衛星公司得到了維持生存和運行的費用。
銥衛星公司廣告,以伊拉克前線士兵為主角
很快,“911事件”引發了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爭,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擴大了,銥衛星公司的合同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不但如此,不少美軍官兵個人購買了銥星電話,用于和家人的聯系——美軍的軍餉相當可觀,只要部署到國外,每月就可以多拿數千美元,進入戰區、執行作戰任務,分別有更多津貼。而嚴酷的戰爭隨時都會奪去官兵的生命,說不定哪一個電話就是最后一次聽到家人的聲音,誰還在乎電話費呢?銥星公司在1998年夢寐以求的“土豪”客戶,就這樣出現了。
銥衛星公司沒有忘記瀕臨絕境的教訓,沒有因為局面的一時緩解而放松下來。他們繼續開發不同的應用終端和商業模式,在海事、航空、軍事、野外市場和機器對機器(M2M)通信領域不斷求索。使用費也不再那么令人望而卻步,大約降低到了每分鐘0.75-1.5美元,比1998年時的每分鐘6-30美元看著順眼多了。到目前為止,銥衛星公司在全球擁有大約85萬用戶。
在這段時間里,銥衛星公司甚至沒有錢發射新的衛星來替換已經陳舊或者發生事故的衛星。因為舊的生產線早已關閉,零星訂購替補衛星要付出天價,于是,銥衛星公司只能靠著在軌的衛星艱難維持。好在這些衛星相當給力,系統運行一直沒有中斷。
那么,新的商業航天創業者們也打算上演這樣一出戲嗎?現實中,不是每個商家都可以遇到美國國防部和長期的戰爭來救企業的命。要知道,美軍的合同金額目前依然占到銥衛星公司年營收的23%左右。
忠言逆耳,幾點提醒
商業衛星本質上是一種信息服務基礎設施,而不是振臂一呼、從者云集的時尚風潮。 在籌建和發射星座之前,首先要解決“客戶在哪里”的問題。所以我們借這個延續20年的故事,給業界提出幾點良心提醒。
第一,對寬帶接入星座來說,市場當然是存在的,但是不挑食的消費者是微乎其微的。無論什么星座,都要有明確的消費群體,要以合理的價格、有用的模式,向他們提供滿意的服務。
第二,軌道通信星座這20年來的歷程證明,物聯網星座的市場也是存在的。但傳統意義上的短報文通信市場不會太大,而且其他類型的通信衛星也能提供類似服務。因此,只有深耕具體的應用行業,針對用戶痛點提出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實施星座設計和服務模式設計,才能找到生存空間。僅僅拿著“物聯網星座”的概念去見投資人,是魯莽的。
第三,不要以為自己將互聯網思維帶進航天產業,就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其實更多的時候,明明心中打鼓,感覺到壓力重重。即使是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也不能說就有資格去傲視航天這樣的傳統產業,前期可以問問自己:需要多長時間、多大投入,才能最終獲得并掌握有競爭力的技術優勢,或是否真的已經探討和研究出了領先的商業模式。否則,如果僅僅按照傳統的模式把星座打上天去,那就并沒有高出傳統產業一等,反而只是在浪費錢。
還有一個重要的提醒,送給衛星制造單位、尤其是興致勃勃的商業航天創業者們:摩托羅拉用兩年時間建造了幾十顆銥星,20年后,第一批發射的銥星還有一半以上保持著堪用的狀態,比設計壽命延長了一倍有余。高質量的、頑強的衛星,是銥星系統能絕境重生的基礎,也是航天史上衛星大批量制造的第一次成功嘗試。商業航天的創業者們,也能用這樣的質量意識來打造自己的衛星星座和業務嗎?20年前摩托羅拉做到的事情,我們今天能做到什么程度?做到多少?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有人確實從20年前的那場教訓里學到了真諦。格里格·維勒首先在組建一網星座時化敵為友,把最大的競爭對手國際通信衛星公司(Intelsat)變成了合作者乃至合伙人;另外,他把客戶——地面網絡運營商——拉進來作為合伙人,衛星還沒發射就解決了訂單的問題;最后,他開發了新的客戶,讓可口可樂成為自己的分銷商。在他之前,有哪個衛星運營商想過冷飲店也可以賣衛星服務?
期待好企業,期待有綜合能力和水準并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企業,能夠真正從衛星通信不算長但是也不算短的歷史中汲取足夠的經驗教訓,腳踏實地規劃和實施,在可預期的漫長創業中,探索出適合市場、適合需求的商業模式。而只有當商業航天有了這樣扎扎實實的企業文化,才可以說是商業航天真正的開始。
(來源:衛星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