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跨境電商出口生意,易倉科技疫情前落袋A輪融資
- 2020-03-09 15:46:00
- 志辰 轉貼
- 3464
很少有哪家創業公司成立近七年時間后才開始籌措第一筆融資,款項到賬后趕上疫情影響的同時、又落袋了另一筆產業基金TS(Term Sheet投資意向書)。
近日,成立于2013年的跨境電商中臺服務商易倉科技宣布一筆年前完成的近千萬美元 A 輪投資,由五岳資本領投,真格基金跟投,資金主要用于軟件研發、高端人才引進、客戶成長及生態體系建設。
易倉科技業務聚焦于出口跨境電商領域,為電商賣家、海外倉、貨代、出口工廠等客戶提供信息化管理軟件,提高其內部管理效率,對接的平臺客戶包括亞馬遜、eBay、shopify、1688、Walmart等。易倉科技創始人陳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9年易倉戰略升級前是不缺錢的狀態,但公司戰略調整后快速做大需依賴資本力量,于是到北京見了一輪資方,最后被跑到深圳公司總部做盡調的五岳資本董事總經理蒲俊臣“摁”住簽了TS。
疫情前落袋
回憶這筆融資,蒲俊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五岳從2016年開始便將很大精力放在研究跨境電商賽道的投資,該領域每年以30%~40%的幅度增長,單體企業翻倍增長,但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最后順著產業鏈上下游找到了易倉。
創業七年未接納外來資方的陳磊原本構想是將易倉搭建為“高速公路”,但蒲俊臣建議他轉換思路,搭建數據基礎,并提出更體系化建議。
2019年前易倉還定位于跨境電商行業企業,2019年的戰略升級中,易倉已儲備了大量了商家與數據資源,開始探索場景,從只提供SaaS服務開始幫助商家優化物流、給貨代提供電商流量支持等方面。同時,基于出口跨境電商行業極度分散的特性,易倉在電商平臺、賣家、貨代、出口工廠之間起到連接作用的平臺服務角色。
談到當下疫情期間的影響,陳磊稱,最核心的影響仍是銷售與服務類員工無法上班,對技術開發類影響較小,可以說2月是沒有收入的一個月。但有趣的是,跨境電商是很特殊的行業,每年春節前做出口的商家都會提前備貨到當月月底或再多一個月,以預防出口時存在的海運空運等突發問題。因此,這個2月很多電商是賣斷貨的狀態,但疫情的直接影響在于中國工廠暫時無法全面復工,使得行業制造產能不足、存貨賣完了就會陷入停滯。
據陳磊透露,當前義烏制造工廠處于逐漸開工的狀態,產能也在慢慢恢復,三月銷售達到平時的40%-50%是有可能的,4月份樂觀預計中國制造將全面恢復。
蒲俊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疫情之下整個行業都被按了暫停鍵,整體節奏將向后延遲一到兩個月,易倉當然也會有影響,甚至很多亞馬遜賣家手頭都沒貨了,這屬于行業系統性風險。對于行業頭部公司來說,易倉本輪融資之后還將有新的資本進入,因此橫向來看易倉同比更多的是機會。
但疫情之后,陳磊認為,諸多廠商會拷問自己——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有沒有在垂直細分領域積累粉絲?是否足夠強大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易倉恰好為跨境電商生態企業提供信息化管理軟件,提高其內部管理效率,其中跨境電商賣家主要是指年銷售額在5000萬-10億之間的腰部電商。易倉ERP可以為其提供店鋪管理、采購、倉儲管理、上貨、財務管理等一整套流程解決方案。
布局出口品牌化
作為一家服務跨境電商商戶的技術平臺,陳磊表示易倉本質上是一個平臺,給跨境電商行業鏈條上的電商、服務商等提供信息化賦能與資源優化服務。
從電商行業在國內的發展來看,2003年至2008年是電子商務萌芽期;2010年至2013年是初步成熟狀態;2013年至2015年是多平臺并行階段;2015年2018年是資本助推階段;2019年至今則處于疫情加速下的第五個階段:品牌出海。
相較于傳統電商,中國跨境電商起步較晚,又因政策不明、操作瓶頸等諸多原因,多年來發展速度并不快,真正讓公眾對跨境電商有了直觀認知是在阿里與網易幾乎同時發力跨境電商業務的時期。
蒲俊臣稱,從2014年開始,出口電商每年保持40%的增速,規模達到1.26萬億,原因在于很多B2B貿易轉到線上,并非純粹增量,從2019年開始行業增速開始下降;其次,像亞馬遜等巨頭平臺在印度、東南亞等區域覆蓋越來越完善,未來東南亞、中東地方電商滲透率還將繼續提高,未來這些新興國家會未歐美、中國等出口電商業務的增長貢獻更大的絕對值。
行業增速緩降的同時,伴隨國內電商紅利的式微、以及跨店物流與電商政策的扶持,2018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規模達到7萬億元,品牌化也逐漸成為出口電商關鍵詞。特別是中國賣家在生態之中的比重也愈發提升,Marketplace Pulse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月亞馬遜Top10000賣家中49%來自中國,去年同期為38%。
談到行業大趨勢下的競爭問題,李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行業發展節點處于較好狀態,最擔心的巨頭之間尚處于互打的狀態,同時大平臺也依賴易倉上的商家資源;其次,拿到這筆財務融資后,易倉仍屬于不站隊的中立狀態,不會與巨頭公司或中小平臺形成敵對關系。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