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產業迎來“黃金期”
- 2019-09-26 16:51:00
- 木子 轉貼
- 3493
火箭是航天工程的核心和基礎,火箭運載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近日,我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成功實施首次入軌發射。而此前,我國民營火箭公司已獲多項重大技術突破。這表明,在日益強大的“國家隊”之外,一批民營航天力量已露崢嶸。
“隨著航天技術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戰略政策的不斷推進,商業航天將成為航天領域的發展核心。”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王一然日前在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表示。在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百舸爭流的今天,我國航天民企與“國家隊”攜手發力,商業航天產業即將迎來發展黃金期。
市場開放,產業規模有望達千億級
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定義,商業航天是指按照市場規則配合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以盈利為目的的航天活動。自2015年我國開放商業航天以來,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陸續成立并快速發展。截至去年底,國內已注冊的商業航天公司達百余家。去年國內該領域融資額接近36億元,較上年增長67%。
今年6月,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范有序發展的通知》,這是我國商業航天開放后首個對商業運載火箭進行細則指導的官方文件。《通知》為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此次國內首枚成功入軌的民營火箭,由航天民企、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是我國民營航天經過多年艱苦努力后實現的一次重大突破。“這是截至目前我國民營商業航天界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標志著我國擁有除美國外全球唯一一個可發射運載火箭的民營公司。”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特聘教授張曉敏認為,此次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浪潮。
“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服務需求將會不斷地從行業應用向大眾消費市場擴展,商業航天產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越來越多的人會享受到太空活動創造的產品和太空服務帶來的便利。”提及產業前景,星際榮耀聯合創始人、董事李順成充滿信心。他告訴記者,在此次具有歷史意義的發射任務中,星際榮耀注意充分挖掘商業價值:一方面開展衛星發射服務合作,另一方面進行了諸如“載荷營銷”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商業化嘗試。
“火箭發射是衛星制造及應用的上游,只有火箭發射的瓶頸問題解決了,衛星制造和應用產業才能以更快速度、更大規模發展。”李順成表示,民營運載火箭的發展將繼續釋放我國衛星及其產業鏈市場的活力。“我國已有一大批相關企業躍躍欲試,力爭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成功率,進而實現盈利。”
控制成本、走差異化路線是趨勢
商業航天領域科技含量高、準入門檻高、投資回報周期長,民營企業的創立不可憑借一時之勇,而是必須建立在深厚積淀和準確研判的基礎之上。能否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是航天民企生存發展的關鍵。
據了解,當前國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運載火箭企業有49家,其中41家為民營企業。知名度較高的除了星際榮耀外,還有北京藍箭、零壹空間、翎客航天等。“民營火箭企業需要探索出自己的產品研制模式和商業邏輯,才有可能在國家整體積累已經非常深厚的基礎上,找到一片新天地,并在市場中形成核心競爭力。”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技術路線上,藍箭航天選擇了中型液體火箭。自今年5月“天鵲”TQ-12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試車后,藍箭航天擁有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完成了全系統試車考核。試車的成功,正式宣告中國民營航天企業首次掌握了百噸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并具備了發動機研制所需的保障能力。
“我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技術路線,原因在于目前競爭對手較少。不僅如此,中型液體火箭還是我們面向未來快速增長的太空低軌小衛星發射服務市場需求的主動選擇。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中型液體運載火箭都是亟待去填補的空白。”張昌武說。
同樣是國內首家從事火箭研制的商業航天公司之一,翎客航天專注于可重復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并率先實現了中國首個可回收火箭。今年8月,翎客航天完成第三次可回收火箭試驗,象征著翎客航天在可回收火箭領域又取得了新突破。“回收和可重復使用,是未來火箭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翎客航天在商業航天領域必須牢牢把握的關鍵核心技術。”翎客航天聯合創始人楚龍飛表示,只有可回收技術才能大幅降低發射成本。
“國家隊”與民企,攜手共進向藍天
“創業之初,我們就拿到了航天院所的訂單。這其實是非常好的合作過程,體制內外一定會有不同層面的合作。”翎客航天創始人之一胡振宇認為,“國家隊”與民企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未來,民企必將是國家航天事業有益且有力的補充。
與美國航天工業基礎相比,我國還相對較弱。觀察美國的航天體制,“國家隊”專注“技術探索”,而大量商業性的運營事務都給了波音、洛馬等商業公司。“未來中國的商業航天產業也會逐步向這個方向發展。國企會選那些被賦予更多使命感的任務,而民營公司則會用更靈活的機制和更市場化的模式去做那些基礎性工作。”胡振宇認為。
“民營航天公司的優勢在于管理模式的創新,在項目研制中可使用一些未經考驗的新技術,而傳統型號火箭一般都不會輕易使用新技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告訴記者,“商業模式”周期短、快速發射、運營成本低的要求可促進傳統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商業航天發展壯大后與傳統航天形成競爭關系,更能促進火箭發射的成本降低和技術發展。
民營航天公司另一個優勢在于,可在保證高質的情況下對市場作出更快速的反應。這對日益靈活機變的國際市場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規模龐大、資源雄厚的“國家隊”也在進行更加靈活的商業化嘗試。
8月17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制的“捷龍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國家隊”首次采用“純商業”模式執行航天發射。其成功發射標志著“國家隊”加速進軍商業航天,掀開了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新篇章。
“‘純商業’火箭的研制經費來自社會資本融資,入軌成本最低。”一院所屬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唐亞剛介紹,“捷龍一號”面向社會資本融資,以往火箭研制基本都與系統內單位合作,而“捷龍一號”打破原有配套關系,通過競爭來選擇性價比最優的配套單位。
中國航天產業鏈條扎實而深厚、市場需求強勁而旺盛。隨著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國家隊”與民營企業必將攜手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
(來源:新華日報)